北京荨麻疹的最好医院 http://m.39.net/baidianfeng/a_8595950.html三、温补清补并用洽愈肾劳一例
李某,女,16岁。
初诊∶年3月18日。
主诉及病史;慢性肾炎急性发作,肌注青霍素治疗20多天,并服中药(方药不详)治疗6个多月,因尿检一直不正常而就诊于余。
诊查∶无自觉症状,食欲胃纳均可。尿化验3次蛋白(+),颗粒管型(0~1),红细胞(5~6),白细胞(2~3)。血压/80mmHg。面色胱白,舌质淡,苔白薄润,颜面下肢无浮肿,扁桃体肿大Ⅲ度。脉沉细尺弱。
辨证∶肾劳,证属脾肾两虚。
治法∶益气健脾补肾。方选春泽汤、滋肾通关丸加味。
处方∶*参12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9g知母9g黄柏9g肉桂3g白茅根30g黄芪15g连翘15g麻黄9g菟丝子12g川续断12g
水煎服。每日1剂。并服六味地黄丸、早晚各1丸。
上方药进24剂,丸药48丸,尿常规;蛋白(十),颗粒管型(0~1),红白细胞(0~1),疗效不显。更以益气健脾温肾法,更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。
处方∶黄芪30g当归12g*参12g白术12g升麻6g柴胡6g陈皮9g甘草6g山药15g茯苓12g川续断15g补骨脂9g荆芥穗9g
上方药连进7剂,并早晚服金匮肾气丸各1丸(停六味地黄丸)。尿常规化验;蛋白(士),颗粒管型阴性,红白细胞(0~1)。
原方又进7剂。尿常规化验蛋白(+)。原方去芥穗、补骨脂,加金樱子9g,五味子9g,肉苁蓉9g,红花9g,枸杞子9g以补肾固涩。
上方药连进14剂,面色由胱白转红润,脉由沉细转沉小较前有力。但尿常规化验无进步。复更方以当归补血汤,滋肾通关丸加味。
处方∶*参12g黄芪30g知母9g黄柏6g肉桂3g荆芥穗12g当归12g红花12g金樱子12g熟地15g
仍服金匮肾气丸,每日早晚各1丸。
治疗1个月,服汤药28剂,丸药60丸。尿常规化验3次,蛋白(+~士~极微量),颗粒管型(一),红白细胞(0~1)。至此,停服汤剂,单用丸药治疗,早晚各服金匮肾气丸1丸,中午服六味地黄丸1丸。
继服丸药50天,尿常规化验5次,蛋白均为(一)。共治疗6个月而痊愈。为巩固疗效,上述两种丸药又服3个月。尿常规化验6次,蛋白均为(一)。
随访10年未复发。
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判定,主要观察尿蛋白转阴与否。因而在治疗中需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。本例无自觉症,主要从气色、脉象辨证为脾气虚,肾气虚。蛋白尿的形成,亦由肾虚而致。因肾主藏精,肾虚则封藏失司,而肾中所藏之精微物质渗于尿液之中,故尿中出现蛋白质,因而宜用补肾方法治之。肾虚又有阴虚阳虚之分,而本例因无自觉症,无法辨别。先,用清补,意在清除肾脏湿热之邪,以避"补虚留邪""之患;后以温补与清补并用,意在阴阳并补,勿使其偏。方中兼用收敛涩精之品,意在收涩肾精(指营养脏腑之精微物质,非生殖之精),勿使渗漏,终于使蛋白尿消失。
进一步巩固疗效,是肾炎愈后的重要一环。一般需服半年左右的补肾丸剂。本例蛋白尿转阴后,又继续服金匮肾气,丸、六味地黄丸达,4个多月方停药,故而远期疗效亦较好。
四、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味洽愈呕血虚脱一例
张某,男,60岁。
初诊∶年11月1日。
主诉及病史;有肝硬化、食管静脉曲张、门脉高压症及脾脏肿大病史,曾于年行脾脏切除术,术后病情基本稳定。2天前因被某人击打胸部而引起食管静脉破裂,约2小时许即见呕血,随之暴涌而出,约ml(含胃液),医院抢救。当时已测不到血压,立即给予止血定、安络血、维生素K、仙鹤草素等止血剂,补液并输血ml后,血压回升至70/30mmHg,继续加压输血,2天内输血ml,并补充液体,但未能止血,每日解柏油样便3~4次,出血不止,持续休克,并恶心,但未叶。午后发热,体温37.5℃,精神极度疲乏。西医诊断为∶食管静脉破裂大出血并发休克。
诊查∶诊见面色咣白,舌质淡、苔白薄而干燥,口唇、甲床、齿龈色俱淡白,精神委靡、表情淡漠、神志清楚。语言低微,气息不足,脉虚无力,肌肤发热。
辨证∶胃络破损大出血。证属血热妄行,气虚血脱。治法∶益气固脱,凉血止血。以生脉散增液汤加味。
处方;红人参6g麦冬10g五味子12g生地18g元参9g黄芩12g紫珠草9g竹茹9g白及9g(打碎)阿胶9g(烊化)旱三七粉5g(煎服)
服上方药1剂半,便血减少(由每日3~4次减为每日1次),2剂而便血止,尽剂后第2天查便潜血阴性。原方药又进3剂,再未出血,身热已退,脉象由虚转缓和较有力,苔白薄转润,诸症消失而愈。
随访2年又3个月,未再出血。
胃之脉络破损大出血并现虚脱之证,是危重病证,本例经抢救治疗,收效较快。可谓中西医合治之功。据目前国内有关资料报道,单用西医疗法治疗此病,有效率50%左右。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,有效率可达70%以上。单用中医方法治疗疗效未见统计。故遇此危重病证,宜中西医合治,取长补短,各尽所能。
本例患者抢救成功,亦属中西药并用之功。若无大量输注新鲜血液及大量补充液体,必将出现气随血脱(即失血性休克)而亡。若无中医药抢救治疗,虽大量输血补液已历时两天,但仍未能有效止血,病人处于持续休克状态,亦难抢救成功。
本例应用补法,药用红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益气生津,补气摄血;生地、元参、黄芩凉血止血;阿胶、旱三七、白及、紫珠草收敛止血生肌,收缩血管,保护伤面,能修复破损之脉络;竹茹清胃降逆止呕。诸药配伍较为合理,故收效甚捷。随访2年多,未见有"留瘀"之患。故失血见虚,补之无误,止血第一,余症后医。若犹豫不决,必贻误病机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